在发动机进步的历史上,一个名叫狄赛尔的人是厥功至伟的。1900年巴黎世博会期间,这位深谙热力学的德国工程师展出了一台全新的内燃机,不以汽油为燃料,而使用从花生中提炼的“柴油”;不用感应线圈点火,而让混合油气在高压下升温到着火点自行燃烧,这便是“狄赛尔发动机”。狄赛尔的一大初衷是希望通过规模化种植油料作物取代石油。但由于从石油中提炼柴油成本更低,因此生物柴油并未得到发展。早期柴油机成功用于火车、轮船和大载荷卡车上,使煤炭退出了交通领域。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柴油机渐渐摘掉了噪声和污染的帽子。近年来,欧洲生产的汽车60%为柴油车,节省燃料费用达40%,生物柴油的研究也再次提上了日程。
20世纪初叶是汽车技术迅速走向成熟的时代。1912年,通用公司的凯迪拉克汽车首先安装电动马达,告别了危险而费力的摇把,让老人和妇女都成为汽车的消费者。杜森堡公司发明的液压四轮刹车、皮尔斯阿洛汽车首创的方向盘助力装置、梅赛德斯本茨公司研制的独立前悬架系统,都让汽车驾驶更加安全和舒适。
1933年至1934年芝加哥世博会适逢美国经济大萧条,多亏新兴的汽车工业挺身而出,成为世博会的重头戏和顶梁柱。底特律“三巨头”各自设立了规模宏大的展馆。通用公司的雪佛莱流水线名身穿白色制服的工人演示着汽车装配的全过程,两边阳台上可容纳1000人观摩。现场买车者能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零件并担任“总监制”,跟踪生产的每个环节直到最后开走。8岁女孩桃乐茜的参观券幸运中签,奖品便是生产线上的第一辆汽车。福特公司圆形展馆内,直径6米的巨大地球仪静静转动,标记了全世界的分厂和营销点。新款V8汽车尽领风骚,福特本人13次来到世博会和公众见面;克莱斯勒公司展馆里汽锤轰鸣,把出炉的钢坯锻造成车轴。安全玻璃生产的流程也搬进了展馆,并邀请参观者用棒球投掷汽车风挡测试强度。风洞试验显示着不同外形汽车的风阻。展馆外的环形车道上,红极一时的赛车手欧德菲尔德和他的“魔鬼车队”每天6次驾驶着克莱斯勒、普利茅斯、迪索托、道奇等新款车进行特技表演,公众可以坐在车上体验刺激。车手有时故意把车开翻以证明全钢车身的安然无恙。纳什公司则修建了一座25米高的玻璃塔楼,停放的16辆新车循环升降招徕观众。还有派卡德公司的镶金车、通用公司的16缸大排量凯迪拉克车以及菲尔斯通公司展出的轮胎生产线。世博会历史上第一次汽车成为最热议的中心话题。
如果说早年法国汽车的领先地位有赖于拿破仑时代修筑的公路,美国汽车的发展则离不开全民自行车运动对公路的改善。1939年纽约世博会的最深远影响之一,便是汽车对道路的呼唤。通用汽车公司的“未来世界”展馆每天有近3万人冒着酷暑排队参观,著名设计师基迪斯在3300平方米展区营造了20年后的美国社会缩影。坦荡的高速公路支脉纵横,层叠的立体交通井然有序,5万辆模型汽车如鱼得水,在现代化城市乡村间川流不息。这是对美国公路发展最生动形象的建言献策。也是对未来决策最深入人心的舆论导向。20年后,美国真的建成了最发达的州际高速公路网,应该记得1939年纽约世博会的先见之明和启蒙之功。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无论是“底特律三巨头”还是梅赛德斯本茨公司都变成了不折不扣的兵工厂。除了军用吉普外还制造坦克、飞机和舰艇。汽车工业的生产潜力和科技含量可见一斑。法国雷诺公司则因德军占领期间为纳粹效劳而获罪。战争结束后,汽车成了欧美各国恢复经济的支柱产业。新的全球格局下,汽车世界经历着新的消长、重组和洗牌。
1964年纽约世博会是美国汽车的巅峰时期。“底特律三巨头”仍然充当着世博会的顶梁柱。克莱斯勒馆展出了一辆空前绝后的超大汽车,长24米、宽15米,仅轮胎就有两层楼高,坐在1.8米的驾驶席上伸手够不着方向盘。人们在这辆超巨型汽车的“胯下”熙来攘往,俯仰流连,以大为美的社会心理展露无遗。大排量、高油耗、强动力一直是美国汽车文化的主流价值。而废墟中站起来的欧洲人却没有如此铺张奢华的心情和普遍肥硕的体态,因此宁可选择小巧节能的车型。1972年2月17日,德国大众甲壳虫汽车累计产量超过福特T型车。1973年中东石油危机爆发,世界经济为之低迷,汽车市场中的“油老虎”更成为顾客的弃儿和经销商的厌物。
日本爱知县的丰田市1960年便与美国底特律结为姐妹城市。丰田公司当年的生产效率比底特律相差8倍,但勃勃雄心“不让乃姐”,从最低起点向国际汽车市场长驱直进。丰田首创的“及时生产”体系和“无库存”管理甚至可以同福特当年的“流水线”相媲美。让前一道工序只生产后一道工序需要的东西,物流在时间空间上环环相扣,没有分门别类的零件在仓库堆放。这种科学理念加上坚韧意志和团队精神,形成了丰田的核心竞争力。1988年,丰田公司在美国肯塔基设立分厂,随后本田公司在美国俄亥俄设厂。到了1993年,美国亚拉巴马州以最优惠条件招商引资,请梅赛德斯本茨公司到塔斯卡卢萨安家落户。一轮巨大的三叉星标志从此在亚拉巴马上空缓缓旋转。本田、丰田、现代公司接踵而来,如今亚拉巴马已成为“外商”云集的汽车工业中心,人称“南方底特律”。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美国汽车雄霸世界的局面已经随风而逝。
从1970年大阪世博会直到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2005年爱知世博会,汽车的变化日新月异。自动挡已经赢得市场青睐,安全气囊和防抱死装置成为标准配置,智能化操作几乎无处不在,混合动力车利用减速的动能为蓄电池充电。2010年上海世博会有上千辆尾气零排放的新能源汽车投入服务,中国上汽集团和美国通用公司联合建造的“奠基未来馆”占地6000平方米,迎迓全世界灿若群星的汽车品牌向观众一展风采。
汽车行业正进入全球经济的“春秋战国”时代,又一轮合纵连横和逐鹿问鼎正在上演。从历史的后视镜中,回望百年间峥嵘的岁月和崔嵬的人物,也许能把未来的方向盘更好地握在手中。